“对话∙沟通——北京∙世界” 奥运主题雕塑邀请展
暨北京工业大学奥运场馆环境雕塑方案征集征稿通知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重点高校,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羽毛球项目和艺术体操项目均在北京工业大学奥运场馆举办。为美化奥运场馆周边环境,增强奥运场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在奥运羽毛球馆广场拟举办奥运主题雕塑邀请展,同时从参展作品中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奥运场馆的永久性景观雕塑。
一、本届主题: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二、展览形式:
本次展览分为架上雕塑作品和景观雕塑作品两部分,架上雕塑作品主要展出小型作品(室内展区)。景观雕塑作品主要展出大中型作品(室外展区)。
三、作品要求:
创作的作品为立体作品,造型新颖优美,有较高的艺术性,抽象、具象均可,数量不限,材料由作者自定。内容要求健康向上,符合奥运精神,体现北京奥运特色,同时,参展作品尽量结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环境并适合场地特点。
四、参展方式:
1、初审:送交设计稿。要求为:电脑平面设计效果图(A4)或手绘效果图(A4),或立体雕塑作品照片(7寸)。也可网上参评,将设计图纸发送至olympicsculpture@126.com或stoneszhaopublic@126.com参评作品须写清: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个人简历、简短作品创作构思说明。
2、终审:送交立体稿。经初审评定,入围雕塑作品展的作者,通知制作立体作品,费用自理,由组委会颁发雕塑展参展证书、开展请柬。
五、评奖方式:
从入围立体稿件中,评选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优秀作品奖若干名,颁发奖项及获奖证书。
并从中选择部分作品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奥运场馆和校园景观雕塑,由北京工业大学另行付给设计费用。
六、时间安排:
作品设计稿截止日期: 2007年7月10日
设计稿初评由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结果于8月初通知入围参赛者,制作立体作品。
作品成品送展日期: 2007年9月10日前 (送展运输费自理)
展览开幕日期: 2007年9月15日
展览周期:2007年9月15日—2007年10月15日
七、展览地点:
北京工业大学奥运羽毛球馆广场
八、联系方式:
来信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邮编:100022
电 话:010-67392154 010-67396525 联系人: 赵健磊(13910135628)陈昊
主办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附北京工业大学奥运羽毛球馆场地图纸及现场照片)
“对话∙沟通——北京∙世界” 奥运主题雕塑邀请展
一、总案前言:由北京工业大学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对话∙沟通——北京∙世界” 奥运主题雕塑邀请展,本届邀请展的主题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的一次重大活动,专业委员会将大力支持,进行推动。这项活动,主题定位在“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的理念之上,对于促进全社会对于奥运文化内涵的关注与思考,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概况:(一)活动名称:“对话∙沟通——北京∙世界” 奥运主题雕塑邀请展,
(二)活动主题: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三)活动时间:2007年9月中旬至2007年10月中旬,展期:1个月
(四)活动地点:北京工业大学
(五)主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
(六)承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七)支持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三、大会组委会名单:主任: 张 昌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雕塑系主任、“泥人张”第四代传人
副主任: 池田政治(特邀)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 教授
郑于鹤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雕塑家
胥建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戴 俭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教授
曲延瑞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教授
夏海州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执行主任:赵健磊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秘书长: 张宏岳 “泥人张”第五代传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四、参赛对象,形式,方法:(详见征稿通知)
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文联下属的官方民间艺术组织机构,由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雕塑系主任、“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教授任主任,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为顾问、著名雕塑家郑于鹤任副主任。
彩塑专业委员会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间文化交流、以及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语境下的形式转换为责任。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方针,使艺术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发表评论
请登录